文野的博客

看看我!——观看某脱口秀节目的一些随感


avatar
WenYe 2025-02-03 5

说明:目标是不锐评,不刻薄,实事求是。


大舞台背后的小舞台

25年春晚的长沙腔漫才表演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认识了漫才兄弟和南派相声。

意犹未尽的我在电视上搜索他们登场的电视节目。我家电视已经充值了会员,结果《脱口秀和他们的朋友》(应该是这个名字)需要更高级的会员才能看。

没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打开了我充的会员能看的《脱口秀大会》。

从第一期下开始看,跳过冗长的赛制介绍直接看选手表演。十多个选手里让我真正觉得有趣的只有一个,其余的节目……多数时候我都觉得笑得很尴尬。

屏幕前的我这么认为,观众的笑声也是,评委的反应更是。

而节目外的后期人员剪片的时候估计也感到节目内容难以支撑节目效果,后面的演员甚至都没有完整表演,他们的时长到评审亮灯的一刻就结束了。

看来他们也知道观众做好了捧腹大笑的准备,结果看了那么多尬聊和尬笑已经准备换台了,坚持到这里到底想看什么:

表演的人是谁(人物画像+姓名+一句话人设,2秒),

整场表演里剪出哪句话评委亮灯了(不超过30秒),

有节目效果的言行(比如锐评其他对手、评委锐评,不超过15秒),

谁晋级谁淘汰了(不超过5秒)。

一个表演者录制了好几天节目,最后能播放给观众的甚至不超过1分钟。

而参赛者大多数说脱口秀的经历都不超过3年,也难怪脱口秀的主题都是围绕自己的一句话人设做文章。他们调侃自己小透明的经历,努力提一嘴评委的名字,拉赞助……话里话外都努力地传达着这样的渴求:

看看我!

记住我!

虽然参赛者是海选后的选手,但其实可以说是新人中的新人秀。新人的尴尬、冷场和不知所措都会被聚光灯放大。

春晚的大舞台上,是驾轻就熟的有趣,连平稳都成了一种无聊。

春晚之下无数的小舞台上是百花齐放的瑕疵和洋相,带入一下那些尴尬的大人,体会大人的尴尬,我的心都要跟着一块碎了。

——收起多余的共情,我好不容易看完所有表演,心情难以平静,这也是我写下这些文字的原因。

枣肉与枣核

小时候在看《草房子》时,对其中一个形容印象深刻。就是说男主桑桑被狗咬了一口,结果走在路上人们或惊叹,或指指点点,桑桑觉得这个伤口反而像是一块勋章,于是愈发摆出疼痛虚弱,摇摇晃晃的样子,吸引大家的注意,好像这是一场表演。

但是狗咬伤的伤口好的速度太快,大家觉得没什么看的就离开了。这时桑桑觉得自己好像一颗被啃完了枣肉的枣,只剩一颗枣核被吐在地上,无人问津。

那些脱口秀选手也给我这样的感觉。他们的出场就像把自己投入一张媒体的巨口里,被剪辑啃食完有滋味的地方以后,就只剩一颗枣核了。

乐观地说是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你登台只要展示好自己精心打理的一面就可以了。

悲观地说媒体是个放大镜,你有几斤几两都会被照得分毫毕现。如果积累不深,那就只能接受被猎奇心理啃食殆尽,再吐到路边的结果。

好的脱口秀演员哪怕讲日常小事也能妙趣横生,或者把高大上的东西、敏感的议题讲得轻松诙谐,我觉得化特殊为一般,从平凡中见趣味,再演绎得活灵活现,这本来就是一种很厉害的技能和才艺。

自黑其实是装逼的,没话找话的,讲低俗段子自以为幽默的,把浓厚的口音当成个性不加锻炼的……真诚和简单亦需要技巧修饰,我想舞台真正需要的是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但又能以小见大的表演。

繁与简的思考

这次脱口秀新人太多,从他们的表演态度里感觉对脱口秀的认识也不深入。

我觉得并不是讲话比日常语言更有趣,更生动,更没节操一些就是脱口秀。脱口秀也不是搞怪、炒作和蹭热度的媒介。

他们似乎把这种艺术形式想得太简单,对生活素材的处理,表演的技巧也太简单。

——我时刻警惕着自己不能在评价中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定义成上位者。因为站上舞台,展示自己,分享自己的故事,吸引大家的目光,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更何况我还不是脱口秀的业内人士,只是个看热闹的外行。

不对他人的功过是非指指点点,而是从他人身上汲取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的成分吧!

我觉得写学术论文,严肃文学著作确实需要功底,但是希望以此代表大众的口味,觉得我的深刻一定叫座,其实是一种精英的傲慢。

有时我读着那些评论文章,看他们开头摆一个很厉害的头衔,引用一大串著作,每三句一定要有个序号,读起来磕磕绊绊,我还要反思我自己学问太浅看不懂这些是我的错……我觉得它们太“繁”了。

这样的交流,适合那些做学问的人把自己的“简”用他们公认的“繁”互相沟通。这种风格的“评论”更适合学术交流……吧。

而这场脱口秀对生活的加工又太“简”,没有深入地整理,也没有在一个深刻的主题下去向观众解释一个现象,阐明一个道理,更多只是日常闲聊加了点愤世嫉俗的小幽默,显得太没有深度。

不说脱口秀吧,我觉得我心中好的、动人的文艺作品既是简单的,也就是大多数人都能轻松理解的。

又是复杂的,也就是能通过简单的表达揭示复杂的现象和道理,启迪人的智慧、品德或是反思的。

我心中理想的脱口秀大概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轻松的聊天给观众快乐思考——想想真的很不容易啊……

自我反思一番就是……

以前追求“繁”更多是为了凸显自己很聪明,与众不同,或者逃避现实。

而上大学以后,被学术研究的不讲人话吓退了劝退了,追求“简”了。

然后我乐不思“书”了几年,觉得社会上有太多现象很不对劲,似乎我可以描述,我可以评价,我甚至可以解决,但却只能摸个影子,总是词不达意,一深入就没有勇气也没有实力,发现自己从简入繁的功力还欠火候。

一味不说人话,恃才傲物的“繁”不是我所求,一味不去思考,拾人牙慧的“简”也不是我所求。这可怎么办?

由“简”入“繁”靠的是学术研究的能力,这需要金钱和专业知识学习去培养,而由“繁”入“简”靠生活阅历的积累,需要对生活有足够敏感度,对他人有足够的观察和关心。

既能驾驭繁,又能化繁为简的人,该是多有魅力的存在啊!

自我内耗的和解

因为脱口秀也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加上个人性格、特质等因素,我看他人不够完美的表现的时候容易代偿羞耻。

然后就产生了以上的那么多思考……可见它的确也引发了我对自己的不够完美的表现的焦虑。

我本来在担心,唉,我既不能简,又不能繁,该怎么办啊!岂不是只能像那些演员一样在舞台上自以为良好,其实很尴尬……!

但是换个角度,通过这件事……我发现通过大学四年学习,哪怕专业知识只是驴打滚一样沾了一身粉末和皮毛,但至少也窥见了化简入繁的门路。

而通过大学四年不和应试打交道的体验,我也对生活产生了自己的思考,认识到一味追求学术并非我心中真正通往智慧的道路,关心他人,保持独立,为自己去创作表达——似乎化繁为简的法门也隐约可见。

想到接下来的人生都有修炼的方向,这样便能坦然接受自己已经拥有的,为自己追求尚未拥有的,便觉得,哪怕前方有再多未知,也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